第238章 崇祯朝的大礼议?
推荐阅读:山沟里的制造帝国、沧元图、大唐不良人、孙猴子是我师弟、星临诸天、无限先知、超灵气时代、血税、天涯海阁小师妹、娱乐超级奶爸、
心事重重地走出皇宫,曹思诚决定先去吏部,把倪元璐署理太常寺丞的事情办下来,拉着他一起做事——
有麻烦事就该一起承担,不能让自己一个人扛着。
吏部衙门就在承天门外,出了宫门走几步就到了。
曹思诚在吏部干了十几年,熟人可以说极多。他也没有什么降职后不好意思见熟人的想法,直接去找杨景辰。
见到曹思诚过来,杨景辰不敢怠慢。不管怎么说,曹思诚都曾是他的上司,来到吏部办事,必须要给面子。
听到曹思诚说了倪元璐的事情,杨景辰一口答应。这件事别说有皇帝的命令,就是没有,也得给曹思诚面子。
大小九卿属员,选授迁除一切由吏部,不需要在朝堂上推选。
杨景辰作为分管文选司的专督加衔推升侍郎,对这样的官职能一言而决,不需要和其他人讨论。
但是,对曹思诚提出的把倪元璐完全调入太常寺、实际担任寺丞,杨景辰就没答应了。
皇帝让倪元璐署理太常寺丞,明显是有想法,他不可能违背皇帝的意思,把倪元璐从翰林院调入太常寺。
所以,杨景辰就向曹思诚推脱道:
“按照之前定下的磨勘法,进士磨勘期为四年。”
“倪元璐这个正六品侍讲,想要实际升任正五品寺丞,还有八年磨勘期。”
“所以他只能署理,不能实升。”
曹思诚要找人一起承担,不愿轻易放弃,对杨景辰大倒苦水,说了很多皇帝安排给他的麻烦事。又道:
“若是完全按磨勘法,倪元璐之前是正七品编修,也不该一下升到正六品侍讲。”
“现在他作为翰林院官员外放,再升一品有何不可?”
“你我都知道,翰林院官员就是储相,应该有些优待。”
“放在以前,正七品编修若是外放,迁为正四品按察副使也没什么,何况是正五品寺丞?”
“太常寺如今事多,杨兄就帮帮忙,把他调过来吧!”
对此连连摇头,杨景辰道: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
“倪元璐由编修升为侍讲,是按以前的惯例。这是陛下吩咐的,最近一次迁转按老办法,以免让人吃亏。”
“而且倪元璐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到现在已经入仕五年,还有主持江西乡试的功劳,按磨勘法也该往上升了。”
“但是再继续升,那就不合适了。即使从翰林院调出去,现在也不能随意加品级。”
当今皇帝对品级的看重,杨景辰一清二楚。再加上他知道猜测皇帝让倪元璐署理寺丞另有想法,当然不能按曹思诚的意思,把倪元璐完全调入太常寺。
曹思诚磨了一下,无法改变杨景辰的想法。只能放弃这个打算,去找倪元璐商议皇帝安排的事情。
杨景辰在曹思诚离开后,心中琢磨了一下,便去寻找房壮丽。
把从曹思诚那里听到的消息向房壮丽转述了一遍,杨景辰询问他皇帝到底是什么想法,在刚刚登极没多久的现在,就想要厘正祀典:
“世宗嘉靖皇帝厘正祀典的时候,也是在嘉靖九年。”
“为何陛下刚登极,就要做这件事?”
对杨景辰的态度,房壮丽是很满意的。他知道自己这个吏部尚书就是杨景辰向皇帝推荐的,为的就是让自己帮忙着这个位子。他这个吏部尚书不说完全是傀儡,但是在杨景辰负责的加衔推升和文选司的事情上,也基本没有发言权。
这种情况并不正常,但是房壮丽自己不在意。他现在年纪大了,没有揽权的想法,甚至还主动请求再过一年离任。
只要面上过得去,他就对杨景辰没意见,甚至还出言指点,留下一个善缘——
当初他之所以被杨景辰向皇帝推荐为吏部尚书,不就是指点留下的善缘吗?
如今杨景辰再次向他请教,房壮丽心中思索,慢斯条理地回答道:
“厘正祀典是在嘉靖九年,但是大礼议的事情,却在正德十六年就开始了。”
“当今陛下没有什么大礼需要争论,所以就把厘正祀典的事情提前。”
心中顿时恍然,杨景辰道:
“老先生是说,陛下厘正祀典和神仙体系,和嘉靖皇帝发起大礼议是一样的用意。”
“所以这件事情,我们不能阻止。”
出于本心,他是不愿插手这些麻烦事的,而且也不希望皇帝重建武庙。
但是房壮丽把这件事比作大礼议,顿时让他明白,这件事无法阻止,也不可能阻止——
皇帝是想用这件事,看看朝中有什么反对者,又有谁支持他。
他这个皇帝的心腹若是胆敢阻止,会被第一时间拿下。
房壮丽为官多年,一眼就看穿了这一点,向杨景辰点明道:
“不但不能阻止,还要鼎力支持。”
“张孚敬当初刚刚考中进士,之所以落入世宗嘉靖皇帝之眼,就是因为他最先上疏支持。”
“你要做本朝的张孚敬,就要引经据典,上疏支持这件事。”
“若能像张孚敬的奏疏那样,圣人复起也不能易,那才是件大功!”
张孚敬当年的上疏,被杨一清称为“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王守仁也“心喜其说”。
他能以区区观政进士的身份,把大礼议的局势给扳回来,除了嘉靖皇帝的鼎力支持外,就是靠精通礼学。
也正是因为详实的理论依据,《明伦大典》没有像《三朝要典》那样,成为一个笑话。
如果杨景辰能写出那样的文章,当然能立下大功,也能让皇帝看到他的能力。
心中想着这件事,杨景辰又想到曹思诚特意来到吏部,把这件事告诉自己,也明白了他的用意。
看来曹思诚同样看出了这一点,所以给他送功劳,留下一个善缘。
作为最先得到消息的人,杨景辰当然要好好准备,不辜负这份心意。
出身翰林院、还参与过《三朝要典》编纂,杨景辰对于写这样的文章,丝毫没有压力。
之前他只是出于文官的本能不想看到皇帝重建武庙、也不想让皇帝接近佛道。但是在转变心意后,杨景辰很快就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武庙重建很有必要,神仙体系也确实需要厘正,不能让佛道胡乱册封——
儒家士子要掌握这件事的主导权,重塑神仙体系。
www.bq46.cc。m.lvlajiao.com
有麻烦事就该一起承担,不能让自己一个人扛着。
吏部衙门就在承天门外,出了宫门走几步就到了。
曹思诚在吏部干了十几年,熟人可以说极多。他也没有什么降职后不好意思见熟人的想法,直接去找杨景辰。
见到曹思诚过来,杨景辰不敢怠慢。不管怎么说,曹思诚都曾是他的上司,来到吏部办事,必须要给面子。
听到曹思诚说了倪元璐的事情,杨景辰一口答应。这件事别说有皇帝的命令,就是没有,也得给曹思诚面子。
大小九卿属员,选授迁除一切由吏部,不需要在朝堂上推选。
杨景辰作为分管文选司的专督加衔推升侍郎,对这样的官职能一言而决,不需要和其他人讨论。
但是,对曹思诚提出的把倪元璐完全调入太常寺、实际担任寺丞,杨景辰就没答应了。
皇帝让倪元璐署理太常寺丞,明显是有想法,他不可能违背皇帝的意思,把倪元璐从翰林院调入太常寺。
所以,杨景辰就向曹思诚推脱道:
“按照之前定下的磨勘法,进士磨勘期为四年。”
“倪元璐这个正六品侍讲,想要实际升任正五品寺丞,还有八年磨勘期。”
“所以他只能署理,不能实升。”
曹思诚要找人一起承担,不愿轻易放弃,对杨景辰大倒苦水,说了很多皇帝安排给他的麻烦事。又道:
“若是完全按磨勘法,倪元璐之前是正七品编修,也不该一下升到正六品侍讲。”
“现在他作为翰林院官员外放,再升一品有何不可?”
“你我都知道,翰林院官员就是储相,应该有些优待。”
“放在以前,正七品编修若是外放,迁为正四品按察副使也没什么,何况是正五品寺丞?”
“太常寺如今事多,杨兄就帮帮忙,把他调过来吧!”
对此连连摇头,杨景辰道: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
“倪元璐由编修升为侍讲,是按以前的惯例。这是陛下吩咐的,最近一次迁转按老办法,以免让人吃亏。”
“而且倪元璐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到现在已经入仕五年,还有主持江西乡试的功劳,按磨勘法也该往上升了。”
“但是再继续升,那就不合适了。即使从翰林院调出去,现在也不能随意加品级。”
当今皇帝对品级的看重,杨景辰一清二楚。再加上他知道猜测皇帝让倪元璐署理寺丞另有想法,当然不能按曹思诚的意思,把倪元璐完全调入太常寺。
曹思诚磨了一下,无法改变杨景辰的想法。只能放弃这个打算,去找倪元璐商议皇帝安排的事情。
杨景辰在曹思诚离开后,心中琢磨了一下,便去寻找房壮丽。
把从曹思诚那里听到的消息向房壮丽转述了一遍,杨景辰询问他皇帝到底是什么想法,在刚刚登极没多久的现在,就想要厘正祀典:
“世宗嘉靖皇帝厘正祀典的时候,也是在嘉靖九年。”
“为何陛下刚登极,就要做这件事?”
对杨景辰的态度,房壮丽是很满意的。他知道自己这个吏部尚书就是杨景辰向皇帝推荐的,为的就是让自己帮忙着这个位子。他这个吏部尚书不说完全是傀儡,但是在杨景辰负责的加衔推升和文选司的事情上,也基本没有发言权。
这种情况并不正常,但是房壮丽自己不在意。他现在年纪大了,没有揽权的想法,甚至还主动请求再过一年离任。
只要面上过得去,他就对杨景辰没意见,甚至还出言指点,留下一个善缘——
当初他之所以被杨景辰向皇帝推荐为吏部尚书,不就是指点留下的善缘吗?
如今杨景辰再次向他请教,房壮丽心中思索,慢斯条理地回答道:
“厘正祀典是在嘉靖九年,但是大礼议的事情,却在正德十六年就开始了。”
“当今陛下没有什么大礼需要争论,所以就把厘正祀典的事情提前。”
心中顿时恍然,杨景辰道:
“老先生是说,陛下厘正祀典和神仙体系,和嘉靖皇帝发起大礼议是一样的用意。”
“所以这件事情,我们不能阻止。”
出于本心,他是不愿插手这些麻烦事的,而且也不希望皇帝重建武庙。
但是房壮丽把这件事比作大礼议,顿时让他明白,这件事无法阻止,也不可能阻止——
皇帝是想用这件事,看看朝中有什么反对者,又有谁支持他。
他这个皇帝的心腹若是胆敢阻止,会被第一时间拿下。
房壮丽为官多年,一眼就看穿了这一点,向杨景辰点明道:
“不但不能阻止,还要鼎力支持。”
“张孚敬当初刚刚考中进士,之所以落入世宗嘉靖皇帝之眼,就是因为他最先上疏支持。”
“你要做本朝的张孚敬,就要引经据典,上疏支持这件事。”
“若能像张孚敬的奏疏那样,圣人复起也不能易,那才是件大功!”
张孚敬当年的上疏,被杨一清称为“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王守仁也“心喜其说”。
他能以区区观政进士的身份,把大礼议的局势给扳回来,除了嘉靖皇帝的鼎力支持外,就是靠精通礼学。
也正是因为详实的理论依据,《明伦大典》没有像《三朝要典》那样,成为一个笑话。
如果杨景辰能写出那样的文章,当然能立下大功,也能让皇帝看到他的能力。
心中想着这件事,杨景辰又想到曹思诚特意来到吏部,把这件事告诉自己,也明白了他的用意。
看来曹思诚同样看出了这一点,所以给他送功劳,留下一个善缘。
作为最先得到消息的人,杨景辰当然要好好准备,不辜负这份心意。
出身翰林院、还参与过《三朝要典》编纂,杨景辰对于写这样的文章,丝毫没有压力。
之前他只是出于文官的本能不想看到皇帝重建武庙、也不想让皇帝接近佛道。但是在转变心意后,杨景辰很快就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武庙重建很有必要,神仙体系也确实需要厘正,不能让佛道胡乱册封——
儒家士子要掌握这件事的主导权,重塑神仙体系。
www.bq46.cc。m.lvlajiao.com
本文网址:http://www.lvlajiao.com/xs/0/481/53814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lvlajiao.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