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考成法和分税制
推荐阅读:山沟里的制造帝国、沧元图、大唐不良人、孙猴子是我师弟、星临诸天、无限先知、超灵气时代、血税、天涯海阁小师妹、娱乐超级奶爸、
对第一点做出补充后,朱由检暂且略过第二点,而是针对第三点:
“严考成是个好办法。”
“户部考成,最重要的就是催征钱粮。”
“户部和吏部要制定具体办法,根据缴纳的赋税,给官员减磨勘或展磨勘。”
“结合之前制定的磨勘法,鼓励官员缴纳赋税。”
让吏部解释一下磨勘法,和毕自严提出的严考成融合。
毕自严听到还有这样的办法,心中很是惊讶。看来皇帝是和他想到了一起,甚至提前有准备。
朱由检之前制定磨勘法后,的确有重启考成法的心思。
对政绩考核、绩效考核有所了解的朱由检,怎么可能放过考成法这一措施。这是当年张居正的改革成功的保证,就是靠着考成法,张居正的各种改革措施才没有沦为一纸空文,而是被严格执行。
但是张居正死后,他的措施大多被推翻,考成法便被申时行废除。后来虽然恢复,却已沦为空文。存在于文书上的考成,实际作用并不大。
如今,借着毕自严提出的严考成,朱由检把磨勘法和考成法结合,通过减磨勘、展磨勘,逼迫官员缴税。
那些官员如果以后还顾忌舆论不想催科,就给他们展磨勘。看他们是想要升官,还是想要“贤名”。
对于皇帝这个措施,群臣都捏了一把汗。此时他们都明白了,皇帝之前为何一定要推动磨勘法。
这种考课办法和考成法结合后,会发挥出巨大威力。官员想要升迁,就得注重考成。
但是考成法的弊端,很多官员也知道,袁可立便劝谏道:
“考成法催科太急,会让百姓流离失所。”
“臣以为应当适当放宽,不可像张居正时,以九分为及格,还要再征拖欠的二分,民间每年要缴纳十分以上。”
“当今天下穷困,不可催科太严。”
这是具体的执行问题,朱由检绝不会高看大明官吏的素质,所以他就说道:
“这件事确实要注意,天下盗匪四起,不能再让百姓沦为流民。”
“所以户部的考核,要综合考虑,赋税占一部分,治理地方也要占一部分。”
“能够在治理好地方时,上缴足够的赋税,那才算是能吏,是朝廷需要的官员。”
“无法完成赋税,或者因为急于催科让百姓流离失所,那样的官员都是无能之辈,吏部要打入另册。”
提出这些观点,朱由检见严考成这一点再没有人反对,当即就下令道:
“考成法有关赋税的部分,由户部和吏部商议。”
“治理地方的部分,由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吏部商议,都察院监督。”
“以后考成法的执行、考课磨勘的确定,由吏部负责。”
这是和之前的考成法,又不同的一点。
张居正的考成法,是由内阁负责。正是利用这一点,六部几乎沦为内阁的下属。
朱由检定的考成法,是由吏部负责、各部参与、都察院监督。根本没有内阁的事情,内阁的权力又被他削了一部分。
如今内阁在任的还是那四个人,他们刚刚经历弹劾被皇帝保下来,根本不敢反对皇帝的决定。九卿则乐见其成,他们的权力又增加了一部分。
尤其是吏部,在被朱由检削了高级官员任命权后,被补充了考成法这个重要权力。房壮丽即使不想揽权,胡须也忍不住翘了起来。
有了这个,他算是能给吏部官员交待了。以后不会被人说吏部在他手上,丢掉很多权力。
只要考成法在,只要吏部还掌握着官员的官帽子,就是毫无疑问是朝廷第一大部。吏户礼兵刑工的排序,永远是吏部最前。
确定这点之后,朱由检针对袁可立方才所说的话,又说道:
“地方在考成法下急于催科,确实是一个问题。”
“但是朝廷却需要足够的赋税,给边军发放饷银。”
“这样一个两难问题,必须要有取舍。”
“边军的粮饷必须保证,否则就无法保护大明子民。”
说明征收赋税的重要性,朱由检道:
“如今朝廷的税收,是地方自行转运,哪个衙门需要,地方收上来后就直接送过去了,剩下的才会运到朝廷。”
“每年大约两千万的税收,实际被朝廷掌握的,只有二三百万。”
“这样一个数字,如何能承担那么多开支?”
“所以朕以为,大明要有统一的税务衙门,朝廷和地方应该实行分税制,不能像之前那样含糊不清。”
“以后收缴上来的赋税,地方留下四成,给省府州县做开支。剩下的六成运到朝廷,作为朝廷开支。”
“如果地方催科不力,只收到八成九成税款,那就先上缴朝廷需要的六成,剩下的再给地方分配。”
“边军的粮饷是万万不能少的,地方官员如果不想催科,可以自己减少用度,向户部申请豁免那部分税赋。”
这个措施,让群臣瞪大了眼睛,感觉实在是妙:
地方官员不是想要贤名吗?不是不想催科吗?那你们就自己省吃俭用,申请豁免税赋吧!
反正朝廷的用度是不能少的,分给朝廷的六成无论如何要交上来。
如果交不上来,那就是考成不及格,要受朝廷惩罚。
这对朝廷官员是大好事,他们也受够了朝廷没有钱粮,做什么事情都受限制。
就连袁可立,也觉得这样做很应该。边军的粮饷不能欠,他这个兵部尚书当然要坚持这一点,否则闹出兵变他就要被问罪。
地方征收的钱粮朝廷只分六成,同样也不严苛,相比张居正规定的必须收税九成才算及格,这个比例已经是很低了。
唯一的问题是,皇帝又要新建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收税。
正在想着这件事情,朱由检已经说道:
“专督仓场侍郎,主要负责户部的仓库,尤其是太仓银库。朝廷的税款,都由这个官职掌握。”
“但是专督仓场侍郎没有办公机构,管理现在的这些仓库已经有些吃力。在实行分税制、把地方的钱粮收到朝廷后,管理会更困难。”
“所以朕决定仿古制建立太府寺,以专督仓场侍郎为太府寺卿,专门负责仓储和税收事务。”
“郭允厚这个专督仓场侍郎,就担任第一任太府寺卿,负责组建太府寺,把户部相关职责分出去,单独成立衙门。”
这个决定,让群臣面色各异,郭允厚却有些兴奋。
他正愁着降职后不好面对以前的下属,如今在太府寺这个独立衙门办公,那就没这个问题了——
以后他还是部门主官,哪个下属敢嘲笑。
《崇祯长编》:
崇祯二年三月壬申:
户部尚书毕自严疏言:……
满筭京边岁入之数,田赋银一百六十九万二千七百九十二两、盐课银一百一十万三千一百两、杂课银一十万三千一百余两、钞关银一十六万一千二百四十余两、事例银约二十万两,共银三百二十六万五千五百二十余两,而拖欠相延,实入不满二百万两。……
(朝廷每年掌握的银子“不满二百万两”)
www.bq46.cc。m.lvlajiao.com
“严考成是个好办法。”
“户部考成,最重要的就是催征钱粮。”
“户部和吏部要制定具体办法,根据缴纳的赋税,给官员减磨勘或展磨勘。”
“结合之前制定的磨勘法,鼓励官员缴纳赋税。”
让吏部解释一下磨勘法,和毕自严提出的严考成融合。
毕自严听到还有这样的办法,心中很是惊讶。看来皇帝是和他想到了一起,甚至提前有准备。
朱由检之前制定磨勘法后,的确有重启考成法的心思。
对政绩考核、绩效考核有所了解的朱由检,怎么可能放过考成法这一措施。这是当年张居正的改革成功的保证,就是靠着考成法,张居正的各种改革措施才没有沦为一纸空文,而是被严格执行。
但是张居正死后,他的措施大多被推翻,考成法便被申时行废除。后来虽然恢复,却已沦为空文。存在于文书上的考成,实际作用并不大。
如今,借着毕自严提出的严考成,朱由检把磨勘法和考成法结合,通过减磨勘、展磨勘,逼迫官员缴税。
那些官员如果以后还顾忌舆论不想催科,就给他们展磨勘。看他们是想要升官,还是想要“贤名”。
对于皇帝这个措施,群臣都捏了一把汗。此时他们都明白了,皇帝之前为何一定要推动磨勘法。
这种考课办法和考成法结合后,会发挥出巨大威力。官员想要升迁,就得注重考成。
但是考成法的弊端,很多官员也知道,袁可立便劝谏道:
“考成法催科太急,会让百姓流离失所。”
“臣以为应当适当放宽,不可像张居正时,以九分为及格,还要再征拖欠的二分,民间每年要缴纳十分以上。”
“当今天下穷困,不可催科太严。”
这是具体的执行问题,朱由检绝不会高看大明官吏的素质,所以他就说道:
“这件事确实要注意,天下盗匪四起,不能再让百姓沦为流民。”
“所以户部的考核,要综合考虑,赋税占一部分,治理地方也要占一部分。”
“能够在治理好地方时,上缴足够的赋税,那才算是能吏,是朝廷需要的官员。”
“无法完成赋税,或者因为急于催科让百姓流离失所,那样的官员都是无能之辈,吏部要打入另册。”
提出这些观点,朱由检见严考成这一点再没有人反对,当即就下令道:
“考成法有关赋税的部分,由户部和吏部商议。”
“治理地方的部分,由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吏部商议,都察院监督。”
“以后考成法的执行、考课磨勘的确定,由吏部负责。”
这是和之前的考成法,又不同的一点。
张居正的考成法,是由内阁负责。正是利用这一点,六部几乎沦为内阁的下属。
朱由检定的考成法,是由吏部负责、各部参与、都察院监督。根本没有内阁的事情,内阁的权力又被他削了一部分。
如今内阁在任的还是那四个人,他们刚刚经历弹劾被皇帝保下来,根本不敢反对皇帝的决定。九卿则乐见其成,他们的权力又增加了一部分。
尤其是吏部,在被朱由检削了高级官员任命权后,被补充了考成法这个重要权力。房壮丽即使不想揽权,胡须也忍不住翘了起来。
有了这个,他算是能给吏部官员交待了。以后不会被人说吏部在他手上,丢掉很多权力。
只要考成法在,只要吏部还掌握着官员的官帽子,就是毫无疑问是朝廷第一大部。吏户礼兵刑工的排序,永远是吏部最前。
确定这点之后,朱由检针对袁可立方才所说的话,又说道:
“地方在考成法下急于催科,确实是一个问题。”
“但是朝廷却需要足够的赋税,给边军发放饷银。”
“这样一个两难问题,必须要有取舍。”
“边军的粮饷必须保证,否则就无法保护大明子民。”
说明征收赋税的重要性,朱由检道:
“如今朝廷的税收,是地方自行转运,哪个衙门需要,地方收上来后就直接送过去了,剩下的才会运到朝廷。”
“每年大约两千万的税收,实际被朝廷掌握的,只有二三百万。”
“这样一个数字,如何能承担那么多开支?”
“所以朕以为,大明要有统一的税务衙门,朝廷和地方应该实行分税制,不能像之前那样含糊不清。”
“以后收缴上来的赋税,地方留下四成,给省府州县做开支。剩下的六成运到朝廷,作为朝廷开支。”
“如果地方催科不力,只收到八成九成税款,那就先上缴朝廷需要的六成,剩下的再给地方分配。”
“边军的粮饷是万万不能少的,地方官员如果不想催科,可以自己减少用度,向户部申请豁免那部分税赋。”
这个措施,让群臣瞪大了眼睛,感觉实在是妙:
地方官员不是想要贤名吗?不是不想催科吗?那你们就自己省吃俭用,申请豁免税赋吧!
反正朝廷的用度是不能少的,分给朝廷的六成无论如何要交上来。
如果交不上来,那就是考成不及格,要受朝廷惩罚。
这对朝廷官员是大好事,他们也受够了朝廷没有钱粮,做什么事情都受限制。
就连袁可立,也觉得这样做很应该。边军的粮饷不能欠,他这个兵部尚书当然要坚持这一点,否则闹出兵变他就要被问罪。
地方征收的钱粮朝廷只分六成,同样也不严苛,相比张居正规定的必须收税九成才算及格,这个比例已经是很低了。
唯一的问题是,皇帝又要新建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收税。
正在想着这件事情,朱由检已经说道:
“专督仓场侍郎,主要负责户部的仓库,尤其是太仓银库。朝廷的税款,都由这个官职掌握。”
“但是专督仓场侍郎没有办公机构,管理现在的这些仓库已经有些吃力。在实行分税制、把地方的钱粮收到朝廷后,管理会更困难。”
“所以朕决定仿古制建立太府寺,以专督仓场侍郎为太府寺卿,专门负责仓储和税收事务。”
“郭允厚这个专督仓场侍郎,就担任第一任太府寺卿,负责组建太府寺,把户部相关职责分出去,单独成立衙门。”
这个决定,让群臣面色各异,郭允厚却有些兴奋。
他正愁着降职后不好面对以前的下属,如今在太府寺这个独立衙门办公,那就没这个问题了——
以后他还是部门主官,哪个下属敢嘲笑。
《崇祯长编》:
崇祯二年三月壬申:
户部尚书毕自严疏言:……
满筭京边岁入之数,田赋银一百六十九万二千七百九十二两、盐课银一百一十万三千一百两、杂课银一十万三千一百余两、钞关银一十六万一千二百四十余两、事例银约二十万两,共银三百二十六万五千五百二十余两,而拖欠相延,实入不满二百万两。……
(朝廷每年掌握的银子“不满二百万两”)
www.bq46.cc。m.lvlajiao.com
本文网址:http://www.lvlajiao.com/xs/0/481/5381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lvlajiao.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