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精神
推荐阅读:山沟里的制造帝国、沧元图、大唐不良人、孙猴子是我师弟、星临诸天、无限先知、超灵气时代、血税、天涯海阁小师妹、娱乐超级奶爸、
第144章精神
【久经官场摧残的辛弃疾,转眼间就40多岁了。
丢了工作的他回到了江西的家中泾阳,但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身为全能选手的自己,竟然开启了词人技能栏。
不仅会写词,而且写的还很可以——
于是,在江西园林生活的18年间,辛弃疾将能用的技能点全部点到了文学上面。
早年在官场受到的排挤,以及北伐始终不得志的抑郁,被他宣泄在了纸墨上……
比如“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少啥也不愁,为了写点东西还非要强行说愁。如今懂了愁,却不知说什么了,只能说天气真是凉快……
各种感叹背后,是辛弃疾想为国效力,却效力无门的无奈。
毕竟虽说这段时期他终日游山玩水,以笔会友,以墨为伍,但北伐大志仍旧在心中挥之不去,此起彼伏。
甚至做梦都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
可回归现实,却只能终日在这深山老林,故有满腔抱负,却也没有赏识他的伯乐。
尽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生活平静而美好,可这一切却并非他想要。
因为辛弃疾心中誓要收复大宋河山的壮志,从未泯灭。
辛弃疾会拉上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自家小屋没日没夜的商讨北伐大计。
可辛弃疾并不知道,这可能是上天留给他的最后一丝念想了。
因为心系国家的老友们,纷纷走在了他前面。
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相继倒塌,再看看自己的头上,也早已是满头的白发,不堪重负的辛弃疾哭成了泪人。
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和戎马壮志,在此刻,也只在心底最深处留存。】
(词中之龙,一词出百词穷)
(把自己写成了南宋词宗)
(文官里最能打的,武将里最有文化的)
(写的太好了,愁啊)
(可怜白发生)
(他已经赢得身后名了)
【就在辛弃疾自己都几乎快要忘记北伐之事时,朝廷终于传来了,让他心心念念已久的北伐消息。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冑启用主战派人士,得知消息的辛弃疾,内心如滔滔江水,热血再度翻涌而起。
虽然此时的他已经60有余,但若民族需要,他仍可上阵杀敌。
于是64岁的辛弃疾,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1204年,辛弃疾觐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
可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朝廷的北伐只是个噱头,让他任职也只是个摆设。
不过是想用辛弃疾的威名吓退来势汹汹的金兵。安排给他的浙东安抚使,看似重要,却也只是虚职。
于是辛弃疾只能看着主帅行军鲁莽,我军节节败……
被命运捉弄了一辈子的辛弃疾,眼看希望再次变成了绝望,他登上北固亭,感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垂死病中惊坐起)
(强如辛幼安也差点被江浙兵活活气死)
(他的所有判断都是对的,包括预测金国灭亡的时间)
(泪目)
(有点心疼他了)
【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
这一次他真的倒下了,辛弃疾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仙逝。
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大志向,最终也只能化为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孤芳自赏。
……
之所以将辛弃疾比作最强打工人,并不是因为辛弃疾帮助皇帝完成了多少业绩,也不是因为他各行业精通的多才多艺。
而是他不论受到怎样的排挤,哪怕全世界都将他抛弃,都会不忘初心的坚持自己。
给朝廷打一辈子工不难,可给自己打一辈子工,并不容易。
因为即便时代承认了他的想法可行,可命运却也始终是——下次一定。
而对于辛弃疾而言,事业虐他千百遍,他待事业如初恋,他的事业不是利禄与功名,亦不仅仅是沙场秋点兵。
他的事业是精忠报国,是国家的复兴和统一。
辛弃疾这一生,他手摘过烽火燎原的狼烟,脚踩过鸟虫欢愉的农田。
尽管梦想坎坷崎岖,尽管人生颠簸多变,即便全世界都在排挤自己,却也忘不了最初的执念。
……
国非国,家非家,男儿不志强,何以是天下?】
评论区
网友A: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梁衡《把栏杆拍遍》
网友B:宋朝是一个传奇的时代,硬生生将一位将军逼成了传奇词人
回复
(学文救不了大宋,学武也救不了大宋,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是不世出的全才。作为军事家的他不得其时,却造就了南宋词坛一座高峰。是词坛之大幸,南宋之大悲。)
(“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元朝著名救火大队长脱脱对稼轩的评价。)
(冠军侯背后有汉武帝,辛弃疾背后有谁?辛弃疾对它们来说始终是个“北人”,这是何其的悲哀。)
网友C:年少时的幼安何等雄姿勃发,看他以五十人入敌营生擒叛徒。“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披星戴月向未曾谋面的祖国赶去,不知道他会不会踌躇满志地预想自己以后的人生……
那时的他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吧,他漫长的余生中留下来最多的,不是累累战功,而是怀才不遇的诗文……
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是“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
是“甚矣吾衰矣,叹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是“老来情味减,对别就,怯流年”
是“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可是哪怕到死前最后一刻,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北伐,还是“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网友D:每当神州陆沉,总有那么些人高呼着统一统一,直到血泪骨茬燃尽战火,直到盛世重开青山忠骨,直到悲愤欲绝身死难眠。
他们的血泪,便是历史的悲歌,是这片故土的魂魄,是这里的精神。
——————
所有人皆神色动容。这片大地分分合合,又有多少个这样的人物,不忘心中志气,一心为家国的复起。
岳飞韩世忠等人皆眼眶湿润,同为宋人,且是武将,他们对辛弃疾的北伐之心再感同身受不过。
为何是这样的结局呢,大宋……终其一朝,始终无法收复失地吗……
不!如今早已产生了变数,未来有许多可能,大宋不能退,只有不断往前,才有更多希望……
他们振作起来,要尽快鼓舞士气,不能让天幕影响将士们的心情。
……
南宋,许多人皆沉默了。
他们心中复杂。对于归正人,一些南人心底始终是看不起的。
“归正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蔑称。甚至南宋朝廷一部分人并不赞成对“归正人”委以重任。他们受到歧视,被认为怀疑有异心。
到了后来,这种歧视愈演愈烈。南宋朝廷规定,归正官员,只允许添差某官职,而不厘务差遣,即只给一个闲散的官职而并无实权。
他们像宋立国以来猜忌武将那样猜忌“归正人”。
这种摇摆不定的政策,引发大量归正人的不满,这种不满从孝宗朝开始发酵,到后来越发严重,使南宋不断的失去北地民心。
这不仅断送了南宋北定中原的可能,也成为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团结才是根本,人心散了,王朝也就行将就木了。
不少人心中惭愧,身为归正人,此人却始终忠于大宋,哪怕出生于沦陷地区,也不忘大宋,甚至比朝廷还要坚定决心北伐。
相比之下,他们对于归正人的轻慢显得尤为讽刺可笑。
……
明,朱元璋摇头,对身边的儿子们感叹道:“辛弃疾也是倔,既然南宋朝廷如此腐朽,何不干脆反了他!
天天指望着宋皇,还不如自己上,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咱都懂这个道理。”
朱标笑了笑:“若他真的反,那就不是辛弃疾了。”
……
汉,霍去病遗憾的叹了口气。
没想到此人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说不好吧,他一生也得到许多成就,留名后世。说好吧,他又终达不成心中所愿。
是得有多愁啊,醉里都要挑灯看剑,梦中都是铁马兵戈。
把一个将士逼成这样,霍去病对那宋朝简直是心有余悸。
真是太可怕了,太离谱了,要叫人寒心酸鼻,张口结舌。
这朝代简直不是武将能呆的,忌惮这忌惮那的,朝廷又是反复无常,得埋没多少兵将啊!
霍去病本来没觉得什么,现在看刘彻的眼神都闪着光。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比之下,能在陛下手下干活简直是太好了!
起码他不用非得喝酒做梦才能挥剑策马,起码身边都是并肩作战的战士,汉人还算团结……
刘彻当然能感受到霍去病灼热的目光,他面上不显,嘴角却微微上扬,心中暗爽。
现在知道朕有多英明了吧。
可惜辛弃疾不是生在大汉。这个宋朝怎么回事,都千百年过去了,前面这么多个皇朝帝王,都学不好如何为君,真是糟蹋人才!
唐宋如此多能将,真是令人眼红。虽然刘彻已经有了卫青霍去病,但他仍不满足。
若他们老了呢,之后的汉室该怎么办,还是得多多培养一些优秀将领。
……
唐,李世民若有所思。
为何宋朝对武将这样提防,宋太祖是武将上位,但李唐的上位,好像也不是那么光彩……
想起阿耶,李世民咳嗽几声掩饰尴尬。
唐末的乱世究竟有多凄惨,才会令那宋朝如此害怕,李世民眼神微暗。
过藩镇割据,藩镇拥兵自重,不受中央管控……大唐是否该对藩镇将领多加约束呢。
www.lvlajiao.com。m.lvlajiao.com
【久经官场摧残的辛弃疾,转眼间就40多岁了。
丢了工作的他回到了江西的家中泾阳,但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身为全能选手的自己,竟然开启了词人技能栏。
不仅会写词,而且写的还很可以——
于是,在江西园林生活的18年间,辛弃疾将能用的技能点全部点到了文学上面。
早年在官场受到的排挤,以及北伐始终不得志的抑郁,被他宣泄在了纸墨上……
比如“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少啥也不愁,为了写点东西还非要强行说愁。如今懂了愁,却不知说什么了,只能说天气真是凉快……
各种感叹背后,是辛弃疾想为国效力,却效力无门的无奈。
毕竟虽说这段时期他终日游山玩水,以笔会友,以墨为伍,但北伐大志仍旧在心中挥之不去,此起彼伏。
甚至做梦都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
可回归现实,却只能终日在这深山老林,故有满腔抱负,却也没有赏识他的伯乐。
尽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生活平静而美好,可这一切却并非他想要。
因为辛弃疾心中誓要收复大宋河山的壮志,从未泯灭。
辛弃疾会拉上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自家小屋没日没夜的商讨北伐大计。
可辛弃疾并不知道,这可能是上天留给他的最后一丝念想了。
因为心系国家的老友们,纷纷走在了他前面。
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相继倒塌,再看看自己的头上,也早已是满头的白发,不堪重负的辛弃疾哭成了泪人。
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和戎马壮志,在此刻,也只在心底最深处留存。】
(词中之龙,一词出百词穷)
(把自己写成了南宋词宗)
(文官里最能打的,武将里最有文化的)
(写的太好了,愁啊)
(可怜白发生)
(他已经赢得身后名了)
【就在辛弃疾自己都几乎快要忘记北伐之事时,朝廷终于传来了,让他心心念念已久的北伐消息。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冑启用主战派人士,得知消息的辛弃疾,内心如滔滔江水,热血再度翻涌而起。
虽然此时的他已经60有余,但若民族需要,他仍可上阵杀敌。
于是64岁的辛弃疾,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1204年,辛弃疾觐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
可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朝廷的北伐只是个噱头,让他任职也只是个摆设。
不过是想用辛弃疾的威名吓退来势汹汹的金兵。安排给他的浙东安抚使,看似重要,却也只是虚职。
于是辛弃疾只能看着主帅行军鲁莽,我军节节败……
被命运捉弄了一辈子的辛弃疾,眼看希望再次变成了绝望,他登上北固亭,感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垂死病中惊坐起)
(强如辛幼安也差点被江浙兵活活气死)
(他的所有判断都是对的,包括预测金国灭亡的时间)
(泪目)
(有点心疼他了)
【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
这一次他真的倒下了,辛弃疾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仙逝。
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大志向,最终也只能化为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孤芳自赏。
……
之所以将辛弃疾比作最强打工人,并不是因为辛弃疾帮助皇帝完成了多少业绩,也不是因为他各行业精通的多才多艺。
而是他不论受到怎样的排挤,哪怕全世界都将他抛弃,都会不忘初心的坚持自己。
给朝廷打一辈子工不难,可给自己打一辈子工,并不容易。
因为即便时代承认了他的想法可行,可命运却也始终是——下次一定。
而对于辛弃疾而言,事业虐他千百遍,他待事业如初恋,他的事业不是利禄与功名,亦不仅仅是沙场秋点兵。
他的事业是精忠报国,是国家的复兴和统一。
辛弃疾这一生,他手摘过烽火燎原的狼烟,脚踩过鸟虫欢愉的农田。
尽管梦想坎坷崎岖,尽管人生颠簸多变,即便全世界都在排挤自己,却也忘不了最初的执念。
……
国非国,家非家,男儿不志强,何以是天下?】
评论区
网友A: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梁衡《把栏杆拍遍》
网友B:宋朝是一个传奇的时代,硬生生将一位将军逼成了传奇词人
回复
(学文救不了大宋,学武也救不了大宋,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是不世出的全才。作为军事家的他不得其时,却造就了南宋词坛一座高峰。是词坛之大幸,南宋之大悲。)
(“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古之君子,出处不齐,同归于是而已。”——元朝著名救火大队长脱脱对稼轩的评价。)
(冠军侯背后有汉武帝,辛弃疾背后有谁?辛弃疾对它们来说始终是个“北人”,这是何其的悲哀。)
网友C:年少时的幼安何等雄姿勃发,看他以五十人入敌营生擒叛徒。“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披星戴月向未曾谋面的祖国赶去,不知道他会不会踌躇满志地预想自己以后的人生……
那时的他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吧,他漫长的余生中留下来最多的,不是累累战功,而是怀才不遇的诗文……
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是“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
是“甚矣吾衰矣,叹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是“老来情味减,对别就,怯流年”
是“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
可是哪怕到死前最后一刻,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北伐,还是“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网友D:每当神州陆沉,总有那么些人高呼着统一统一,直到血泪骨茬燃尽战火,直到盛世重开青山忠骨,直到悲愤欲绝身死难眠。
他们的血泪,便是历史的悲歌,是这片故土的魂魄,是这里的精神。
——————
所有人皆神色动容。这片大地分分合合,又有多少个这样的人物,不忘心中志气,一心为家国的复起。
岳飞韩世忠等人皆眼眶湿润,同为宋人,且是武将,他们对辛弃疾的北伐之心再感同身受不过。
为何是这样的结局呢,大宋……终其一朝,始终无法收复失地吗……
不!如今早已产生了变数,未来有许多可能,大宋不能退,只有不断往前,才有更多希望……
他们振作起来,要尽快鼓舞士气,不能让天幕影响将士们的心情。
……
南宋,许多人皆沉默了。
他们心中复杂。对于归正人,一些南人心底始终是看不起的。
“归正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蔑称。甚至南宋朝廷一部分人并不赞成对“归正人”委以重任。他们受到歧视,被认为怀疑有异心。
到了后来,这种歧视愈演愈烈。南宋朝廷规定,归正官员,只允许添差某官职,而不厘务差遣,即只给一个闲散的官职而并无实权。
他们像宋立国以来猜忌武将那样猜忌“归正人”。
这种摇摆不定的政策,引发大量归正人的不满,这种不满从孝宗朝开始发酵,到后来越发严重,使南宋不断的失去北地民心。
这不仅断送了南宋北定中原的可能,也成为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团结才是根本,人心散了,王朝也就行将就木了。
不少人心中惭愧,身为归正人,此人却始终忠于大宋,哪怕出生于沦陷地区,也不忘大宋,甚至比朝廷还要坚定决心北伐。
相比之下,他们对于归正人的轻慢显得尤为讽刺可笑。
……
明,朱元璋摇头,对身边的儿子们感叹道:“辛弃疾也是倔,既然南宋朝廷如此腐朽,何不干脆反了他!
天天指望着宋皇,还不如自己上,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咱都懂这个道理。”
朱标笑了笑:“若他真的反,那就不是辛弃疾了。”
……
汉,霍去病遗憾的叹了口气。
没想到此人竟然是这样的结局。
说不好吧,他一生也得到许多成就,留名后世。说好吧,他又终达不成心中所愿。
是得有多愁啊,醉里都要挑灯看剑,梦中都是铁马兵戈。
把一个将士逼成这样,霍去病对那宋朝简直是心有余悸。
真是太可怕了,太离谱了,要叫人寒心酸鼻,张口结舌。
这朝代简直不是武将能呆的,忌惮这忌惮那的,朝廷又是反复无常,得埋没多少兵将啊!
霍去病本来没觉得什么,现在看刘彻的眼神都闪着光。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比之下,能在陛下手下干活简直是太好了!
起码他不用非得喝酒做梦才能挥剑策马,起码身边都是并肩作战的战士,汉人还算团结……
刘彻当然能感受到霍去病灼热的目光,他面上不显,嘴角却微微上扬,心中暗爽。
现在知道朕有多英明了吧。
可惜辛弃疾不是生在大汉。这个宋朝怎么回事,都千百年过去了,前面这么多个皇朝帝王,都学不好如何为君,真是糟蹋人才!
唐宋如此多能将,真是令人眼红。虽然刘彻已经有了卫青霍去病,但他仍不满足。
若他们老了呢,之后的汉室该怎么办,还是得多多培养一些优秀将领。
……
唐,李世民若有所思。
为何宋朝对武将这样提防,宋太祖是武将上位,但李唐的上位,好像也不是那么光彩……
想起阿耶,李世民咳嗽几声掩饰尴尬。
唐末的乱世究竟有多凄惨,才会令那宋朝如此害怕,李世民眼神微暗。
过藩镇割据,藩镇拥兵自重,不受中央管控……大唐是否该对藩镇将领多加约束呢。
www.lvlajiao.com。m.lvlajiao.com
本文网址:http://www.lvlajiao.com/xs/0/380/42033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lvlajiao.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