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文明

推荐阅读:山沟里的制造帝国沧元图大唐不良人孙猴子是我师弟星临诸天无限先知超灵气时代血税天涯海阁小师妹娱乐超级奶爸

    第123章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Z国文明延续至今#

    最近,阿婆主在外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Z国真的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吗?还是说只是Z国人自己这么认为?

    其中,比较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人们认为中国文明是唯一自我起源的,未曾中断的文明。

    希腊和罗马是伟大有影响力的,但他们是次生文明,古埃及和巴比伦是原生文明,但人们认为他们已经灭绝了。

    而实际上,Z国文明是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

    美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历史著作《全球通史》中,也有这样的描述——Z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断的文明。

    ……

    视频中,出现了一位番邦人,他在讲台上给学子们上课。

    马丁雅克:你要知道我们相对于Z国都是新人,Z国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国家。

    ……

    所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Z国文明未曾中断呢?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地理。

    所有文明在游戏开局的时候都会选择一块好地,而Z国的这块地特别nice。

    虽然Z国在北半球中纬度自然灾害带和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中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虽然黄河2000多年能决堤1500多次,大改道26次……

    虽然bi——

    但实际上,在地理环境里,Z华文明相比于其他三个文明,是有三个最的:除了最艰苦,还有最封闭,最广阔。

    Z国东边是太平洋,北边是冰封的,西伯利亚西边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咔嚓一下直接变成桃花源,形成了绝对防御。

    外加自己带着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多种气候带,游戏容错率特别高。

    其他文明灭亡时经常有个固定套路:天灾频繁,环境恶化,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尼罗河两河流域,因为环境太单一,一旦有大天灾,经常没有什么容错率。

    而Z国即使在后来全球性气候巨变时期,黄河流域环境恶化的时候,也能非常顺利的把产业转移到长江流域,重新策马奔腾。

    (《好地》,《耐死》,《虽然》)

    (天灾等级拉满,单元格加成拉满)

    (明:?你是不是在嘲讽我)

    (容错率=容易错误率)

    (经济重心在南北反复跳跃)

    (冷了就南下,热了就北上)

    (毕竟我们有两个妈——母亲河,虽然都挺暴躁动不动决堤改道教育祖先们)

    (要不是古代几次大规模人工改造,耕地面积和水运条件,真的是和大自然在拼)

    (我们北边可是最强游牧试炼场)

    2、政/治。

    两边的政/治现代度也差很多。

    中华文明在后来解决了统一问题,这导致中华文明也成了人类历史上国家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

    长城、京杭大运河这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项目,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

    政/治上清楚的职位,明确的绩效,职业专业化,沟通效率化,权力使用正规化,还外带检查制度……

    这套流程在西/方很晚才出现。

    按弗朗西斯·福山的说法,Z国是创造现代国家的第一个世界文明。

    又因为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从此,Z国没有因为各地口音的不同导致文字的不同,并且还向文化胜利的方向一路高歌猛进。

    汉字后来逐渐传到了朝鲜越南日本等东南亚各国,Z国周围逐渐有了一个中华文化圈。

    不像另一边,尼罗河和两河流域被搞了以后,自己的文字开始被限流,逐渐变成死的文字。

    中华文明即使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依然一直用着汉字。

    我们现在即使没学过繁体字,也能自带一些简繁字体转换器的功能。

    (秦始皇:还不快谢谢我)

    (服务器崩了[朝代更迭],大不了更新重启,不会死机)

    (超级工程)

    (专业团队)

    (不止简繁转换,文字排序错乱也能自动调整)

    3、历史。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注定会失去未来。

    而Z国,刚好也是一个最不会忘记历史的国家。

    中华文明有个特殊的爱好——酷爱写历史。

    我们有着世界上对自己民族最完整最全面的历史记载。

    历朝历代都会有专门的史官编写前朝和本朝的历史,不要觉得这件事很简单。

    像隔壁的印/度,马克si同志就有一个暴论:印/度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历史古国。

    印度本身没有记载历史的习惯,现在我看通史类书籍的时候,到印度史那章,画风一般都是——

    其他文明,再稀少,好歹也有那么几大段。

    而印/度~

    南亚古印度文明:公元前26世纪前后(传说:没有记载,史实:只有哈拉巴文明遗址)。

    公元前19世纪前后(传说没有记载,史实模糊不清)。

    公元前11世纪前后(依旧处于前吠陀时代,历史模糊不清)。

    ……

    印/度史现在全靠Z国支援。

    按印度人自己的历史学家阿里教授的说法,如果没有法显、玄奘、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完全不可能。

    而在Z国,即使是魏晋南北朝这种南北分裂,社会动荡乱成一匹野马的时期,史学著作还是有874部,十六国史书有26种,200多卷。

    (爱记载历史,翻译:记仇小本本。)

    (每隔一段时间还要重修)

    (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

    (日志,周记,总结报告)

    (《疯狂记仇》)

    (史官:都给我写在小本本上,我使劲写)

    (好像印/度也是有些史书的,不过他们写在叶子上腐烂了)

    (古印/度使用的文字是梵文。

    而现在唯一一个保留了梵文的国家是Z国……)

    (王玄策:朋友们,挤一挤,让我凑个座)

    (好家伙,乱世都有这么多史书,也太能写了)

    4、文化。

    Z国的文化也是相当神奇,它有两个最大的特点,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西方《旧约·圣经》只限you太人。

    其他文明自己版图变大后,新地图上的人民不是人民而是奴/隶。

    而外来文化的入/侵经常成为Z华文化的养料。

    另外,我们的信仰和西方也完全不一样。

    西方信上帝,死后上天堂。

    而另一边,我们信仰的是祖先。男儿做事,追求的是光宗耀祖。即使自己死后,这份信念也会被后代传承下去。我们崇拜的是伟大的先辈,现在寺庙里供奉的也有许多不是神而是人。

    我们相信人定胜天,我们的神话,我们的艺术写满了抗争,画满了自强不息。

    这样的文化,让Z华民族每逢危难之际,总会诞生一位又一位无惧风浪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英雄。

    天,不一定佑中华。但中华人自佑中华!

    (匈奴:我不是来拆散这个家的,我是来加入这个家的)

    (刘渊:大汉正统在匈奴!兴复汉室!)

    (哈哈哈刘渊是冒顿单于的后代,结果他给人家说:我世祖武皇帝拓土攘夷[看])

    (朱棣:我只是偶尔去蒙/古做做客)

    (汉化组,一直传承到现在的组/织)

    中华文明未成中断,靠的是地理,靠的是文化,靠的是历史,靠的是Z治……但真真正正靠的是,在这些外部因素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古文明里为什么只有Z国文明未曾中断?

    感到自豪吧,因为我们,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评论区

    网友A: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网友B:Z华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包容性。

    可以说Z华文明也曾在灭绝的边缘徘徊,但无一例外,占据东/亚绝对核心区块的Z华文明(汉文明)都将其融合。

    这就好比是,你可以不是Z华文明,但是你只要认同Z华文明,那你说你是Z华文明,我们也不反对。

    顺带提一嘴,经历胡汉融合后,虽是不同血统,但是文化认同已经集中在汉文明。

    回复

    (可以包容,但是想喧宾夺主,淦他丫的)

    (文明这个东西的属性是向下兼容,一个文明能否延续最关键的点其实并不一定是文化的先进性,而是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

    (老祖宗自己总结过了:多难兴邦。

    多难让人多动脑子解决问题,问题想得多了久了才能想的深入,想问题的人多了才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才有思维火花,才会有良性竞争,然后竞争有带动技术和思维的深度,闭环了。)

    (因为Z国每到一个阈值,就会自己砍自己一刀,自动更新版本[吃瓜]。)

    (周边要么是高山,要么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就相当于在一个范围内,我们自己内斗)

    (地理四面都是绝境不是因为本来就是绝境,而是因为我们祖上一路打到了这里后面实在过不去了[看])

    ——————

    秦,嬴政彻底酸了。

    这个汉到底是有多好,真的是人人念汉啊,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他现在真的很好奇后世汉朝是如何治世的了,汉承秦制,既然还是与秦制有关,为何他们能做到被人推崇备至。

    汉武铸魂,他究竟怎么铸魂的,只是用儒家?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嬴政皱了皱眉头,后世讲到汉朝大都是开疆拓土,对内反而提及甚少。

    汉是离秦最近的时代,对于秦来说,汉史比起其他朝代的历史更重要。

    连匈奴后代都喊着兴复汉室了,你猜人家刘彻拓土攘夷攘的是谁呢!

    想起那汉朝总是能出现恰合时宜的皇帝,嬴政羡慕的都要变形了。

    这个汉高祖到、底、在、哪?!

    ……其他暂且先放一放,先与朕探讨探讨育儿之道否?

    ……

    刘彻这边也酸着呢。这个车同轨书同文,真是被反复提及,不能否认,这确实是一大政绩,但听着人反复夸,同为皇帝,更何况老是被秦皇汉武的喊着,难免升起比较之心嘛。

    后世对统一的执念,他可太理解了。

    统一的好处多了去了。举全国之力,什么事办不成啊。

    华夏竟然还是人类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文明,他可没忘之前细数开国皇帝时后人的调侃。若论统一的朝代,那个频繁被提及的宋都上不了桌呢。

    就这样了,竟然还能作为统一时间最长的,其他文明怎么回事啊~

    悄咪咪地拉踩一下,刘彻得意的摇头晃脑。

    人家信神,后人信祖宗,身为祖宗的他怎么能不开心呢,没得意忘形就不错了。

    还有这个刘渊,真是要笑死他了,也不知冒顿知道他后代这样推崇汉室,会作何感想,他大汉简直是赢麻了呀~

    想到这,他也不跟嬴政较劲了。不得不承认秦始皇的某些政策,确实是很有用处的。

    ……

    唐,李世民对于河水的决堤次数都有些咋舌。

    他知道前人治理洪水的殚精竭虑,但这样多的决堤次数实在恐怖,他皱了皱眉头。

    古人为了治水简直费尽心思,比如流传至今的都江堰,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现在都发挥着作用,老祖宗真是太厉害了。

    三国时,在诸葛亮的指导下,在成都的西北部修建了九里堤,还有最早的防洪法规,章武三年(223年)蜀国的护堤命令:“丞相诸葛令,按九里堤捍护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遵行”。

    到了唐朝,《唐律疏议》也记载了非常详细的抗洪介绍。

    “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处,刺史、县令以时检校。若须修理,每秋收讫,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若暴雨汛溢损坏堤防交为人患者,先即修营,不拘时限”。

    李世民说的“水能载舟,亦可覆舟”,可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

    他推出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水利法典——《水部式》,其书中也对防汛抗洪做出了具体规定,使这方面的工作有章可循。

    多难兴邦,可谁又愿意真的面临这么多灾难呢。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

    但后人说的没错,华夏向来都是不服输的,再不听话,也得给他治的乖乖巧巧的。

    还在为之后的天灾忧虑,就看到后世把史书形容成记仇小本本,也是哭笑不得。

    后人们你们真是懂的

    不过那印/度把历史记载在叶子上,他们那时候还没有纸吗,所以,不仅是记录,如何储存也是个大工程啊。

    得看看能不能做出更坚韧,不易腐坏风化的纸……

    还有这个王玄策,在后世好像格外受欢迎是怎么回事,难不成因为是天竺?

    王玄策本人其实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他曾作为使臣前往天竺(就是印/度),而且去过三次以上,在途中写出了《中天竺国行记》一书,并且将那里的制糖工艺带回了唐朝。

    不光有文化的传播,王玄策还带回了很多宝物,比如说珍珠、象牙塔、佛家舍利子以及佛印等等。

    这样的贡献也算是杰出了,但是他在唐朝的官职却很低,先是作为一个小县令,后来也不过成为了一个朝散大夫而已。

    贞观21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去天竺,作为一个正使对那边的一位国王表达一下大唐王朝的慰问之情,也拉进一下两方的关系。

    王玄策几经辗转到了天竺,长时间的路途跋涉令他身心疲惫。

    到了天竺之后,王玄策才发现,自己要拜访的西拉迪提亚国王已经被谋杀了,国内非常混乱,权臣当道,而且已经波及到了整个天竺,到处都是打仗的人,稍有不慎可能就性命不保。

    在慌忙逃命的过程中,王玄策这个来自大唐的使臣,因为势单力薄,连同他在内的三十个人全部都被抓了起来,并且还是有针对性的抓人。

    那时候,天竺国的统治者戒日王已经去世了,在位的阿祖那直接派出了一千余人,果断地将王玄策等三十人打入大狱,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迫害。

    前统治者戒日王的妹妹私下帮助了王玄策以及他的副将逃出了监狱。

    一般人这时候可能就会回到大唐去寻求庇护,但王玄策不同,他选择了北上,去了当时的吐蕃,就是如今的西藏高原,准备借兵打回去。

    虽然吐蕃和中原一直不和,但自从大唐的实力强盛之后,吐蕃的领主松赞干布也选择了和解,就是娶文成公主的那个人。

    此时王玄策提出借兵,松赞干布很大可能是会同意的。

    借一些兵给他也不是什么大事,如果王玄策失败了,牵扯不到自己头上。

    但是如果王玄策等人成功了的话,那么自己也可以趁机扩张一下国家的领土,百利而无一害。

    于是松赞干布挥挥手给了王玄策1200名骑兵部队,还顺便从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尼泊尔弄来了7000步兵,就这8200名士兵,跟着王玄策杀回了天竺。

    王玄策和阿祖那的复仇之战一触即发。根据史料记载:“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

    这就是所谓的“一人灭一国”了。

    但是当时的李世民,对于天竺的领土其实并没有什么想法,毕竟天高皇帝远的,不好管理。

    而且还有死对头吐蕃,虽然那时候已经比较和平,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利用天竺做一个缓冲地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且,当时的印/度那边除了中天竺这个国家之外,还有着很多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如果唐朝只是吃下了中天竺这个地方,意义不大。

    所以王玄策后来的官职也并没有很高。

    不过这个印/度在后世那样有存在感,李世民现在倒是开始有点兴趣了。

    ……

    明,朱棣看到天幕又提及了明,一股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

    为什么提到环境的恶劣还要说一嘴我大明!

    天灾频繁,环境恶化,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后人这是在点朕吗?!

    难不成大明的灭亡还与天灾有点关系。

    这就不好办了,要是人祸还能想办法给后世子孙留几句警戒,天灾这可怎么搞!

    心情不好人就坐不住,朱棣现在就有些坐不住。

    不然,干脆听后人的,去蒙/古“做做客”?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www.lvlajiao.com。m.lvlajiao.com

本文网址:http://www.lvlajiao.com/xs/0/380/42031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lvlajiao.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